现象困境突破 ——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研讨会综述 程思良 整理 闪小说作为新媒体时代兴起的超短篇叙事文体,既是时代催生的文化速写,也是文学轻骑.兵,与新大众文艺的特质无缝对接,成为新大众文艺领域中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4月26日,由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指导,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主办,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连云港市赣榆区文联承办,江苏有线赣榆分公司等联办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研讨会”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举行。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副会长兼秘书长余途,文学评论家、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刘海涛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孔灏等当地的文艺评论家共40余人出席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主任程思良主持。连云港市的相关承办、协办方代表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市评协主席孔灏,江苏有线赣榆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韩宝东,连云港市赣榆区文联三级主任科员张进,连云港徐福酒厂厂长孙国银致词。 孙建江指出,本次研讨确定的主题“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既是一种创作现象,也是一次新大众文艺和闪小说的无缝对接。余途在会上简要回顾了闪小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对闪小说难以割舍的情怀。 刘海涛以《媒体革命与文体嬗变——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闪小说》为题,作专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程思良、石飞、王平中、吴跃建、满震、张玉梅、于洋、滕敦太等,从闪小说的文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机制重构、“闪小说+”的破圈与出界、闪小说的社会镜像功能与价值引导机制、闪小说的发展态势与困境及突破等多个维度交流研讨。 一、闪小说的崛起与大众文艺新生态 孙建江(评论家、作家):新大众文艺是当下方兴未艾的文艺浪潮。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根本属性。 新大众文艺大抵有这么几个维度特质:一是对象的大众性;二是审美的普适性;三是阅读的接受性;四是空间拓展的交融性。 而大众性、普适性、接受性、交融性恰恰也是闪小说的特点。 因此,本次研讨确定的主题“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既是一种创作现象,也是一次新大众文艺和闪小说的无缝对接。 刘海涛(评论家):闪小说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性文体,集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外延于一身。它孕育于新技术和新媒体交织的时代语境,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实现新时代的大众文艺创作和传播鉴赏。 它的题材内容精准地映射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并依托全媒体传播渠道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是一种具有类型化与风格化特征的精短小说新体裁。智能手机软硬件的广泛普及,构筑了人民大众对日常生活细节进行文学性与可视化传播的平台。 从古代的竹简纸张,到现代的广播电视,再到当代的手机屏幕,数千年来,人类的交流媒介已历经四次重大变革,为闪小说的诞生创建了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闪小说的问世,成功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固有壁垒,使一度曲高和寡的文学审美回归大众怀抱。如今,全民几乎都能参与到闪小说的创作与欣赏中,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得以转化为文学艺术形式,为人民大众提供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审美体验。 余途(作家):闪小说既是当代的,也是古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外国的;既是专家的,也是大众的。 闪小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及世界文学特别是寓言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生长脉络。中国闪小说经过当代作家、学者及广大爱好者等的倡导、推动及实践,在当代取得了广泛的成绩,是主流文学中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成立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为闪小说研究者、创作群体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为闪小说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文体发展过程中,运用理论工具系统研究闪小说的历史、特征和发展,有利于提升闪小说的思想品质,坚持闪小说的文学属性,促进闪小说高质量持久发展。 孔灏(诗人、评论家):闪小说,是文学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这种文学体裁,在我看来,闪小说之命名,最精彩,最生动,最贴切,也最文学!为什么? 因为闪小说之闪,是闪电之闪。有诗人说:闪电是不可修改的。因为它太短暂。 但就是这种短暂之间,有光明灿烂,有一瞬惊艳。它篇幅虽短,却光芒耀眼,像青春,也像深刻的爱恋! 韩宝东(文化传播专家):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方式深刻、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浪潮中,闪小说恰似黄海之畔的灯塔,它以山海之精炼,浓缩时代精神,以浪潮之灵动,捕捉生活本真,以礁石之坚韧,坚守文学品格。 今日的广电网络,不仅是新型全媒体的传播者,更是文化基因的守护人。我们期待用光纤和700MHz的广电5G,编织文学之网,让闪小说的智慧星火,点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程思良(作家):新大众文艺正成为时代浪潮,从文学创作,到读者阅读和接受,文学生产传播各环节的形态都在发生重要的、持续性的变化。在文学的嬗变中,适应当代生活节奏、传播方式和阅读需求的闪小说,异军突起,成为新大众文学的小说家族新样式。 闪小说追求精湛化写作,讲究文学性、大众性、时代性的结合。与从事长、中、短篇小说创作的职业作家形成对照的是,闪小说作者队伍具有大众性,老中青兼有,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草根写手”“素人写作”现象普遍。作者在选材方面贴近时代,关注现实社会,关注身边生活,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那些富有意味的“小”,小中见大,微中见情,反映“微人物”的“微生活”“微情感”“微世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生动再现芸芸众生的真实存在与生存之道。闪小说是瘦了身的文学书写,讲究文学意味。 闪小说以600字内的篇幅写出佳作,“闪”出精彩,殊非易事。限制产生美,正因挑战写作难度,使其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吴跃建(作家):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中国的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大众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闪小说,是“E时代”中应运而生的新大众文学的新样式。其名源自英文“FlashFiction”,概念源于西方,繁荣于中国,传播于世界。 张玉梅(作家):近几年闪小说这个文体很火很闪亮,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评论研讨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涌现出大量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的闪小说。因为闪小说彰显了信息时代跨媒介多渠道传播、适应现代快节奏阅读、激发文学创新的时代特色,符合当前读者追求轻松阅读的心理,做到了雅俗共赏。 这说明报刊与媒体平台喜欢,广大读者也非常喜欢,也说明这个文体顺应了时代需求,经得起市场规律的考验。这也正是闪小说目前倍受青睐的原因。 满震(作家):闪小说是平民艺术,是大众文艺。闪小说篇幅短小,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低学历者也可以写。有人说,小学文化就能写。有人说,会写信就能写。于是很多文学爱好者拿起笔加入了闪小说创作的行列,闪小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闪小说好写,但要写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 滕敦太(作家):闪小说创作目前有一种现象:新锐作者不断涌现,实力作家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但那些名家的作品却不是很多,闪小说的名家效应、精品效应还没能完全发挥出来。目前阅读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审美需求日益增长,媒体和出版社“门槛”越来越高。闪小说要想吊足读者的“胃口”,博得编辑的“眼球”,需要用精品意识指导创作,也需要名家披挂上阵,实现闪小说水平的整体进阶,激发闪小说队伍的整体觉醒。我欣赏的精品闪小说有个“三占一”标准,即:能让读者长期记住作品的题目,或者长期记住作品的主人公或者一个道具,或者长期记住闪小说的作者,三者占其一,就是佳作。 如,提起闪小说倡导者程思良,人们就津津乐道他的闪小说《枪口》;提起红色闪小说,人们就自然想到吴跃建在军旅题材闪小说方面的成就;而红墨的荒诞系列闪小说代表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别具特色。作品的名、作者的名、作品的核,这三者应该是闪小说整体精品意识的努力方向。 孙国银(企业家):我们连云港徐福酒厂作为“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研讨会”联办单位,此前就对闪小说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合作经历。我们举办的首届“徐福酒杯全国征稿大赛”,就有闪小说这种文体,程思良先生作为终评委,出席颁奖典礼,并到徐福酒厂调研。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文学梦。发展企业的同时,我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尽心尽力为当地的文艺事业做些事情。 正是因为对文艺的情有独钟,我与文艺界的情谊越来越深,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文艺人的一分子。我创作的文学作品经常在报刊发表,本地的文艺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努力支持,在文艺事业这条路上,我会一如既往走下去。 二、闪小说的创作与接受挑战 余途(作家):闪小说要求在极短的篇幅内完成叙事,这导致许多作品难以深入刻画人物或展开复杂的情节,容易流于表面化,缺乏文学深度。但不意味着闪小说不能抵达文学意味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性深刻的文学标准,我们熟悉的古今中外闪小说均有这样的精品。相较于长篇小说和传统短篇小说,闪小说的市场认知度较低,许多读者对其缺乏了解,甚至将其等同于“段子”或“碎片化文字”,导致其文学价值被低估。因此,闪小说不仅需要在创作上不断精雕细琢,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宽度,还需在传播和评价机制上寻求突破,以实现其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确认自身在主流文学中的价值。 刘海涛(评论家):十多年来,闪小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艺术的升级,成为小说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跃入大众的审美视野。然而,与微短剧等其它新大众文艺的姊妹文体相比,闪小说的发展态势与艺术魅力仍稍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闪小说作为具备“审美新范式”的新兴文体,承载着大众文艺的特质,理应赋予人民大众真切的审美体验。然而,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学性的提升始终是闪小说面临的一大瓶颈。 滕敦太(作家):“骏马面前无沟壑。”闪小说需要突破,闪小说作品的高质优品一直是第一要素。闪小说要在有限的体量里写出无限容量的内涵和外延,一个好的故事核非常重要。故事核俗称“点子”,可以是一篇作品的重心,也可以是作品的一个情节,甚至一个细节,虽然笔墨不多,却在整个作品中占很大的比重,让人印象深刻。大多数闪小说,前面80%的篇幅都是在铺垫、伏笔和设置悬念,为最后的那一闪作准备,水到渠成时,那一闪的力量就出来了。所以作品要表达的主旨,一般是放在最后的。 石飞(作家):闪小说是小说的一个样式,闪小说理所当然要具备文学性和小说的特质。闪小说虽然短小,但必须具备小说的属性要求,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场景氛围等要素必不可少。莫言说过,我是个讲故事的人。鲁迅说过,小说关键是写人(寓言体小说,是动植物或无生物)。有的作者作品,既无故事,又无情节,与小说毫无关系,贴上小说的标签,只会败坏小说的声誉。我认为闪小说要有批判性。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批判性,要针砭时弊,弘扬正义,反映人民大众心声。莫言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闪小说作者应该借鉴莫言的创作理念,把闪小说当作批判腐败、抑制邪恶的工具。在这方面,余途、程思良、满震等作家已经践行多年,创作不少佳作。有些作者,作品不少,出了很多书,却极少有反映社会民生、批判腐败邪恶的作品,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满震(作家):我既是闪小说作者,也是编者。我现在主编的《扬子经济时报》副刊就设有一个“繁星闪烁”的栏目,专发闪小说。在阅稿中发现一些问题:一些作品或没有人物形象,只是一个笑话、段子;或人物形象薄弱,只是一个好玩的故事;或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似曾相识,没有新意,显然是模仿套改了他人的作品或是重复了自己的旧作;或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经不住推敲,漏洞百出,严重失真。人民在哪里,闪小说就在哪里。用闪小说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在创作上追求精湛化,多出精品力作,还要紧随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借助新媒介的融合,积极推介闪小说,譬如把闪小说改编为短视频、微短剧、情景剧等,重塑闪小说的传播生态。目前仅有个别人在进行跨界尝试与探索。 三、闪小说的未来路径探索 刘海涛(评论家):作为具有全媒体流行特征的新大众文艺形式,闪小说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和AI智能体,将“故事型闪小说”打造成一种因果情节奇特、意外结局震撼且富含深刻立意的文学脚本,为微短剧创作提供完整成熟的文学叙事。特别是“系列闪小说”可为微短剧创作提供较好的文学基础。 王平中的《谁拉我一把》有一个闪小说经典的“斜升反转”的故事模型,它拍成获奖短视频后,证实了闪小说与微短剧的联姻,有着可促进闪小说繁荣进步的可能性。这种“相互成就”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纸质文本经过视频等融媒体的改编和传播,可以进一步提升闪小说的传播和审美效果。若要提升闪小说的品质,必须从文学构思、文学细节和文学语言这三个维度着力,切实有效地增强其文学性。倘若借助人工智能创作微短剧的文学剧本可行,那么提升闪小说的文学性则需回归创作者本身,要运用内涵丰润的文学语言来讲述故事。闪小说可借鉴散文诗的创作手法,机智地将生活细节转化为富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文艺意象,以诗般凝练的语言呈现文学细节,这也是创作“抒情性闪小说”的有效途径。 人工智能能够为闪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创作提供灵感,但提升闪小说文学性的根本途径仍在于创作者自身,在于创作者切实提升文学语言的表现力。闪小说创作者文学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基于此,创作者可以借鉴孙建江《一念一句》微寓言的创作经验。孙建江娴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炼铸文学语言的方法,构成了它能绕着说(曲转)、隐着说(留白)、反着说(反转)等独具个性特征的语言叙述。用这种个性化、审美化的叙述语言来讲述中国闪小说故事,会使闪小说叙事达到和实现一种文学叙事的新高度。 王平中(作家):当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多元时代,闪小说同样跨入了“闪小说+”的广阔空间。通过“闪小说+”,探索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机制重构,实现闪小说的破圈。譬如“闪小说+微电影”,闪小说以极简文字构建完整叙事,而微电影通过视听语言(镜头调度、配乐、表演等)赋予文本更立体的表达空间。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我将自创闪小说《求婚进行时》《帮扶风波》改编拍摄为两部微电影,分别在四川电视台国际频道及爱奇艺、腾讯等著名网站播出。前者获泰国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泰国际微电影展时代新锐奖,后者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2017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单元十佳故事片奖。闪小说与微电影的联姻,既是叙事艺术的精炼化探索,也是数字时代内容传播的必然选择。 于洋(作家):闪小说未来展望:闪小说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需进一步借力技术赋能(如AI辅助创作)、强化内容深耕(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跨媒介叙事(如改编为微短剧、互动游戏)扩大影响力,探索“微叙事+视觉化”的融合,例如结合图文、互动式文本或超短篇音频剧,增强沉浸感。 吴跃建(作家):新大众文艺具有创作主体多元、创作样态多样、传播渠道广泛等特点,而篇幅短小的闪小说,能否承载起以“家国情怀”“人民至上”等重大主题,形成与传统红色文艺一脉相承的红色闪小说?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以微观叙事,活化红色基因。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红色闪小说,以红色基因为内核,凭借其最显著的微观叙事的文学形式,采用以小见大的策略、一波三折的反转和留白等技巧,既坚守了《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红色文学的精神源代码,又通过撷取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一个小镜头,或者是抓住某一闪光的片断,活化历史温度,在超短的空间里积聚起撼人心魂的爆发力,彰显新兴微文学的艺术张力。用普世主题,形成精神共振。中国红色闪小说要“走出去”“立起来”,最大的“壁垒”是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和观念存在的诸多差异,带来的因价值观而导致的偏见和误解的障碍。 红色闪小说在探索“红色内核、世界表达”的实践中,以“向善”的导向,善巧地设置全球适配的“健康”“平等”等普世主题,实现跨文化的精神共振,借传播渠道,构建宣传矩阵。“E时代”改变了新大众文艺的传播渠道。我们在红色闪小说传播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东西方文化背景和观念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在用好、用足传统平台的基础上,着重在“视、听、读”三个维度上“破圈”,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华侨华人文学社区等多元化平台,构建起红色闪小说的宣传矩阵,逐步实现国内、国际的双循环。 李海芳(黑林谷闪小说创作基地负责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黑林谷创作基地目前一楼闪小说展示大厅面积300平米,二楼展示大厅1000余平米,设有室内大屏、立体展示墙、台面展示架,展示闪小说名家名作等。下一步,借助联办“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研讨会”的东风,公司沿湖地段建设闪小说作家驻创屋,邀请闪小说家学者们到公司基地采风研学,驻创,开展讲座,协助开展闪小说评论、研讨方面的特色文化活动,承担相关闪小说活动场地、后勤服务,提供创作方面的便利。集中展示文艺名家名作,签约完成闪小说重点创作项目。注重用闪小说精品展出吸引家长带孩子来进行文艺体验,在寓教于乐中播撒文学的种子。通过与闪小说名家携手共建,打造以闪小说文化实践交流、研学等为一体,让文学、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闪小说高地。 程思良(作家):跨媒介叙事是网络时代闪小说出界的一条重要路径,它通过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传播和衍生,实现故事意义的增殖和故事宇宙的构建。王平中等人在这方面的探索,成为跨媒介叙事的成功案例,实现了跨媒介的广泛传播与意义增殖。在这个过程中,故事在不同平台上迁徙,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意义,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闪小说的未来路径探索具有多维性。或以技术赋能进行跨媒介叙事,拓展文本边界;或以内容深耕实现微言大义的审美提升;或以生态构建打通平台与评论的协同,譬如推动高校开设“微叙事写作”课程,设立闪小说专项文学奖,完善创作激励体系等。 本次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闪小说研讨会,时间不长,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闪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微文体,以其文学性、大众性、时代性相结合的风貌,在新大众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满足了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随着文学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闪小说有望在大众文学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研讨会后,与会人员还赴连云港西石沟黑林谷作家村、连云港市黑林谷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挂牌仪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闪小说网 ( 闽ICP备2025097108号 )
GMT+8, 2025-7-31 20:13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