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良小小说、闪小说集《两支银凤钗》出版 程思良小小说、闪小说集《两支银凤钗》,2025年6月1日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现已在当当、淘宝、京东等网站及各大实体书店上架。 《两支银凤钗》列入《中国文学名家小小说精选丛书》,是全国48部入选作品之一。据悉,《中国文学名家小小说精选丛书》是国内高规格的小小说经典文库工程,这次入选的作品由江西高校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该系列书籍以“弘扬当代创作精品”为宗旨,经全国公开征集、严格遴选产生。 【编辑推荐】程思良的《两支银凤钗》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小小说精选集。书中作品以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细微之处,让读者在平凡的故事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情感冲击。程思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爱情与生活的思考。这部作品集犹如一颗颗文学明珠,散发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辉,值得一读再读。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闪小说、小小说集,共收录闪小说、小小说72篇,主要包括《九双棉布鞋》《传家宝》《后娘》《大匠》《和尚桥》《枪口》等。全书分为“风雅流韵”“心灵点击”“红尘情感”“世相管窥”“搜奇记逸”“悬疑天地”“幽默世界”“萍踪侠影”“素素传奇”等九辑。“风雅流韵”以小说形式演绎古诗词中的故事;“心灵点击”讲述让人感动的故事;“红尘情感”抒写亲情、爱情等人间情感;“世相管窥”描写微人物的微生活、微情感、微世界;“搜奇记逸”讲述各种奇人奇事;“悬疑天地”通过设疑解疑的方式来布局谋篇讲述故事;“幽默世界”讲述各类幽默诙谐的故事;“萍踪侠影”抒写各种行侠仗义、弘扬正气的故事;“素素传奇”写民间奇女子素素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程思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八届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数百家中外报刊发表小说、文艺评论等2000多篇。入选《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百年百篇中国儿童文学精选》等数十种文学精选集。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泰文、菲文介绍到国外。出版《迷宫》《仕在人为》《梅花对心锁》《梦里梦外》《前行中的闪小说》等10余部文集。获“金江寓言文学奖”“2015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2018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致敬人物”等奖项与荣誉称号。曾应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之邀,赴北京与曼谷主讲闪小说。 【程思良闪小说三篇】 (选自《两支银凤钗》) 和尚桥 回龙镇清溪河畔有两户隔河相望的人家。一家姓张,在河东;一家姓李,在河西。河畔只有这两户人家,按说该和睦相处。可是,两家却为了河西岸边的一棵大榉树,争斗了几十年。张家说树是祖上栽种的,应归张家;李家说树在自家地盘上,应归李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有几回,骂着骂着,还动了手,幸亏都只是些皮外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那年秋天,有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来回龙镇化缘,听说了张李两家相斗之事,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后,当即动身,要去化解两家的怨仇。 三天后,清溪河上张李两家之间出现了一座独木桥。那独木,正是那棵大榉树。 乡亲们无不称奇。有好事者私下询问老和尚:“大师,您用了什么妙法,让张李两家心甘情愿地伐树架桥的?” 老和尚双手合十,幽幽地说:“老衲对他们说,那棵大榉树是妖树,不吉祥,会破坏两家的风水,轻则破财,重则有血光之灾。唯有将其捐出来架桥,供千人踩、万人踏,方可化解灾祸!” “那棵大榉树真是妖树吗?”那人半信半疑地问道。 “阿弥陀佛!若非妖树,怎么会让张李两家为其争斗几十年?”老和尚反问道。 那人不由点了点头。自从架起了那座独木桥后,附近的乡亲们再也不用多绕几里路过河了。当他们从独木桥上走过时,看一眼桥东头的张家,又看一眼桥西头的李家,都纷纷称赞两家的功德。 张李两家的关系也日渐好起来,后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为了感念那位老和尚,两家商议后,一致同意将独木桥称为“和尚桥”。 寻找无双 我在寻找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无双。我已经找他很久了!至于为什么要找到无双,我也不清楚,我只是觉得我应该找到无双。 我对我的童年伙伴张三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小时候经常和你在一起掏鸟窝。张三上下打量着我,摇了摇头。我对我的幼儿园老师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曾是你最喜爱的学生。幼儿园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我对我的大学同学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曾是你最铁的朋友。同学狐疑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我对我的同事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是你最佳的搭档。同事惊奇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我对我的前女友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曾和你拍拖过。前女友怜惜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我对我的妻子说,你认识无双吗?听说他和你关系非同一般啊。妻子定定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为寻找无双,我被弄得神情恍惚。那天,路过一座熟悉的老房,我随手敲开了门。 “无双,你回来了?!”母亲惊喜地看着我。 重生 傍晚,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老王匆匆将门虚掩上,奔向对面的药店。 当老王拿着胃药急急推开理发室的玻璃门时,发现室内站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年轻人。老王怔了一下,晃了晃手中的药瓶,抱歉地说:“小兄弟,真是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老胃病又犯了,刚才买药去了。来,坐下,先来洗个头。”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坐到了洗头盆边。“小兄弟啊,这头发嘛,也是男人的名片哩,你这头发早该理理的。”年轻人一声不吭。洗完头,老王拍了拍转椅。年轻人坐上转椅,老王打量着他的头发,问道:“小兄弟,你喜欢什么发式?” “随便吧。” “现在年轻人中流行板寸头,精神哩!” “那就板寸吧。” “听小兄弟的口音,是江北人?” “嗯。” “真巧,我也是江北人,来江城二十多年了,想不到今天会遇上你这个小老乡。你是来江城打工的吧?” “嗯。” “江城人有些欺生,尤其是看不起咱江北人,小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 “嗯。”……理完发后,年轻人慌乱地掏着口袋,脸越涨越红。 老王一把按住他的手,说:“小兄弟,咱们是老乡,这次免了。” “那怎么好意思呢。”“你要是认我这个老乡,就给我个面子!”老王有些生气地说。 “谢谢您!老伯。”年轻人看了看镜子中焕然一新的自己,说。 年轻人昂首走出门,来到街道拐角处那个偏僻的垃圾箱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刀,丢了进去。 老王眼睛湿润了。 二十多年前,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独自闯江城,饿了一天后,一时糊涂,铸下了大错。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闪小说网 ( 闽ICP备2025097108号 )
GMT+8, 2025-7-31 20:1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